清晨六点半的地铁14号线善各庄站口,梧桐叶还沾着夜露,张阿姨已经攥着保温桶站在公交站台最边上——她要坐朝阳陵园的祭扫班车,去看去年冬天走的老伴儿。风里带着点凉意,她拢了拢外套,目光盯着路口的方向,直到那辆印着“朝阳陵园祭扫专线”的蓝色大巴转过街角,她才轻轻舒了口气,脚步也快了些。
班车停稳时,司机李师傅已经笑着拉开了门:“张姨,今儿来得早啊?”张阿姨应着,摸出手机扫了车上的二维码——这班车不用提前买票,扫码就能乘车,对年纪大的人来说特别方便。车上已经坐了几位熟面孔,王大爷举着茶杯打招呼:“我家那口子爱喝茉莉花茶,我带了点,等下分给你。”车厢里飘着淡淡的茶香,空调温度刚好,玻璃上没有半点哈气,能清楚看见路边的玉兰树冒出了花骨朵。
说起这班车的好,常坐的人能数出一箩筐。比如路线特别顺,从善各庄站出发,直接走京密路辅路,避开了早高峰的拥堵,四十分钟就能到陵园门口;比如时间准,每天六点五十、七点二十、八点各一班,晚了还有九点的加车,不用怕赶不上;最让人暖心的,是车上的那些小细节——前排座椅背后挂着免费的矿泉水和纸巾,扶手旁贴着“陵园台阶滑,请扶好老人”的提示,甚至有一次,一位阿姨忘带花急得直哭,工作人员从后备箱拿了一束包装好的菊花,说:“这是我们准备的应急花,您别着急,心意到了就行。”
四季流转,班车也跟着变了模样。春天的时候,玉兰花瓣会飘进打开的车窗,落在张阿姨的保温桶上;夏天的车厢里多了风油精和藿香正气水,司机师傅会提醒“别在太阳下站太久”;秋天的银杏叶落在车顶,下车时能看见工作人员在扫落叶,说“踩上去软和,老人走着稳”;冬天最贴心,司机提前半小时热车,车厢里暖得像家里的客厅,玻璃上贴着防雾膜,能清楚看见陵园门口的雪人——那是工作人员堆的,鼻子是根胡萝卜,笑着迎每一位乘客。
张阿姨下车时,李师傅递过来一杯温水:“阿姨,慢着点,台阶滑。”她接过杯子,看见陵园门口的柳树发了新芽,风里飘来菊花的香。去年第一次坐这班车时,她还慌慌张张找不到路,如今早成了熟门熟路的“老乘客”。有时候她会想,这班车哪里是交通工具啊,更像连接她和老伴儿的“桥”——车上有熟悉的脸,有暖心的话,有一路的风景,把想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温度。
夕阳西下时,班车又载着人们往回走。张阿姨坐在靠窗的位置,摸着口袋里刚从陵园摘的三叶草——那是老伴儿以前喜欢的。窗外的银杏叶飘起来,她望着远去的陵园,嘴角带着笑:“明天再来,还坐这班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