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峪陵园坐落在北京丰台西南的山脚下,沿着京港澳高速往南开,过了杜家坎没多久就能看到那片掩映在松柏间的墓园。对很多老北京来说,这儿不是陌生的地方——或许家里长辈的墓碑就在这儿,或许每年清明都要往这儿跑,山风里飘着烧纸钱的味道,台阶上留着年年踩过的脚印,连门口卖花的大姐都记着熟客的喜好:张姨爱买白菊花,李叔总挑带花苞的百合。它像个守在山脚下的“老朋友”,默默装着北京人的牵挂。

最近常有人问,“太子峪陵园还有墓地吗?”答案是有,但没那么“容易”了。我问过园里的师傅,他抽着烟坐在门房门口说:“我们这儿的墓位卖了快四十年,现在能放传统墓碑的地方早没多少了,剩下的不是边角旮旯,就是之前预留的小地块儿。而且现在管得严——墓穴面积不能超过一平方米,得拿亲属关系证明,手续得跑好几趟。不是你带着钱来就能选的。”师傅的话里藏着无奈,也藏着现实:北京的墓地早就“不够用”了。

其实这不是太子峪独有的难题。之前看新闻说,北京的公墓用地占比还不到全市土地的0.1%,而每年去世的人口超过十万。像太子峪这样的老牌陵园,早就是“香饽饽”——离城区近,交通方便,背靠着山,前面有片小池塘,老人们说“这儿风水好”。所以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还是在这儿扎根的新市民,都想把亲人的最后一站选在这儿。需求像潮水一样涌过来,存量自然就越啃越少。

太子峪陵园还有墓地吗-1

不过太子峪也在变。沿着墓园的小路往山上走,能看到一片新辟的区域:没有高大的墓碑,只有一棵棵小树苗,树底下埋着骨灰盒,树牌上刻着逝者的名字;还有一片花田,春天开着二月兰,秋天飘着菊花香,花坛里藏着骨灰坛——这就是园里推广的“生态葬”。负责生态葬的姑娘说:“现在年轻人来咨询的越来越多,他们觉得与其立块大石头,不如让亲人变成一棵树、一朵花,每年来的时候,不用烧纸,就浇浇水、拔拔草,反而更有温度。”而且生态葬的费用比传统墓穴低不少,也能缓解资源压力。

太子峪陵园还有墓地吗-2

如果真的想把亲人葬在太子峪,不妨提前做些准备。先给陵园打个电话,问问当前的存量情况;要是传统墓穴没选到,也可以聊聊生态葬——说不定你会喜欢那种“把思念种在土里”的感觉。其实对逝者来说,重要的从来不是墓碑有多大多贵,而是活着的人心里有没有牵挂;对太子峪来说,它也从“卖墓位的陵园”,慢慢变成了“守牵挂的地方”——不管是传统墓碑还是生态葬,都是为了接住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想念”。

山风还在吹,松柏还在摇,太子峪还是那个太子峪,只是它学会了用更温柔的方式,继续陪着北京人走下去。

太子峪陵园还有墓地吗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