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凉意,张阿姨攥着手里的菊花,站在西直门地铁口的班车点前张望——这是她第三次坐长安园骨灰林的便民班车了。从前每次去看老伴,要么挤公交转三趟,要么麻烦儿子请假送,直到邻居王姐拉着她的手说“有班车呢,直接到园区门口”,她的“思念之路”才算松快了些。

长安园骨灰林的班车线路不算复杂,但每一条都踩在了家属的“需求点”上。目前固定运营的有三条线,分别从市区的西直门、公主坟和五道口发车,都是地铁换乘最方便的站点——西直门是2号线、4号线的换乘站,公主坟连着1号线和10号线,五道口则是13号线的热门站,不管住在东边还是西边,都能顺顺当当找到上车点。发车时间也贴心,每周三、六、日的上午8点准时出发,下午2点从园区返回——既给了家属足够的祭扫时间,比如清理墓碑、摆供品、说说话,也不会耽误返程的地铁,尤其是年纪大的人,不用摸黑赶车。班车的车身是深绿色的,车身上印着“长安园便民祭扫班车”的白色字样,字体不大但清晰,远远就能认出来,不用怕找错。

坐过这趟班车的人都知道,车里藏着不少“小心思”。司机师傅都是有五六年驾龄的老员工,开起车来稳当得很,过减速带会轻踩刹车,变道前会提前打转向灯,甚至遇到路口的行人,都会停稳了让行——用司机李师傅的话说:“坐这趟车的都是心里装着事的人,我开稳点,他们能少晃点,也能多想想想说的话。”车厢里的座椅是软包的,靠背上套着浅灰色的布套,每周都会拆下来洗,摸上去没有一点灰尘;车门旁边的小柜子里,常年放着矿泉水、创可贴和折叠伞,有时候突然下雨,或者走得急没带水,随手就能拿到。上次有个阿姨晕车,李师傅还从抽屉里摸出个玻璃罐,里面装着晒干的橘子皮:“这是我妈晒的,闻闻能舒服点。”阿姨捏着橘子皮凑到鼻尖,皱着的眉头慢慢舒开,车厢里的人都跟着笑了。

上周六坐班车时,旁边坐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大爷,手里攥着一盒还热乎的桂花糕。他说这是老伴生前最爱的,从前挤公交的时候,桂花糕要么被挤碎,要么凉得发硬,“现在好了,班车稳当,桂花糕还是热的,我能给她摆整整齐齐的”。大爷说话时,手指轻轻摸着桂花糕的盒子,眼角泛着光却没哭。坐在后排的小夏也插了嘴,她是做互联网运营的,平时工作忙,只有周末能来:“上次我抱着一大束白菊上车,司机师傅赶紧过来帮我把花放在前面的货架上,说‘别挤坏了,这是给亲人的心意’。”她掏出手机翻出照片,屏幕里的白菊插在墓碑前,花瓣还带着晨露,“要是没有班车,我可能一个月都来不了一次,现在每周六都能来,跟我妈说说工作的事,比如我涨工资了,比如我养的猫会爬沙发了”。

长安园骨灰林墓地班车-1

其实对家属来说,这趟班车从来不是“交通工具”那么简单。它是张阿姨不用麻烦儿子的“底气”,是大爷能送热乎桂花糕的“保障”,是小夏能常来聊天的“桥梁”——它把“麻烦”变成了“顺意”,把“疲惫”变成了“安心”。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从前去看老伴,路上要耗两个小时,到了园区腿都软了,只能坐一会儿就走;现在坐班车只要四十分钟,我能慢慢擦干净墓碑,摆上他爱吃的苹果,再坐下来跟他说说话——说孙子考试得了满分,说楼下的月季开了,说我昨天跟老姐妹去跳了广场舞,他要是在,肯定会笑我踩错拍子。”

长安园骨灰林墓地班车-2

车窗外的树影慢慢往后退,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车厢里,张阿姨摸着手里的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