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归山陵园山脚下的玉兰树刚抽新芽,王淑兰阿姨就提着两盒枣泥糕站在路口。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,不时抬头看远处——要是搁三年前,她得五点半就起床,坐公交转三趟车,才能赶在八点前到老伴的墓前。可今天她站得从容,因为路口的班车牌子上,“归山便民线”几个字已经亮起来了。
常来祭扫的家属都知道,归山陵园的班车是“按需长出来的”。2020年清明,陵园做了次调研,发现83%的家属都在说“出行难”:公交绕路要转三趟,打车要等半小时,自驾来没车位得停到一公里外。于是第二年春天,班车就开起来了——从城西长途汽车总站出发,经停市中心人民广场地铁口(2号线A口),再到城东幸福里小区,最后直达陵园正门口。三个站点刚好覆盖了老城区和新小区,常坐的家属都调侃:“这路线跟咱们的生活圈儿严丝合缝。”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多少钱”,答案藏在司机师傅挂在车头的小黑板上:单程18元/人,1.2米以下娃免票,7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半价。王阿姨算过账:以前坐公交转三趟要8块钱,可转车时要搬祭品,腰都直不起来;现在班车直接到门口,18块钱买个省心,值。上回她带小孙子来,司机师傅还帮着抱孩子下车,说“小朋友的纸飞机别忘拿,爷爷肯定喜欢”。
班车的细节里全是“懂”。早上7点到9点每半小时一班,下午1点到3点每小时一班,末班车3点半——刚好够家属陪亲人坐会儿,不会催着赶时间。车上备着热水和一次性杯子,冬天有暖宝宝,夏天有清凉油,司机师傅的储物箱里总放着几贴膏药,说是“常给老人们备的,腰腿疼能顶会儿”。有次张叔的轮椅卡进车门缝,师傅蹲在地上拧螺丝,手蹭得全是灰,还笑着说“没事,我修过自行车,这点儿小问题难不倒我”。
预约也不用费劲儿。陵园公众号“归山人文纪念园”里有“班车实时查询”,点进去能看哪趟车有余座,提前一天打客服电话留位置就行。客服姑娘的声音像春水煮茶:“您说要坐7点那趟长途汽车总站的车?好,我们帮您记着,师傅会等您。”上周清明,班车里坐满了人,有抱着向日葵的年轻人,有拄着拐杖的老奶奶,还有个小朋友举着给爷爷折的纸飞机。司机师傅放慢车速,说“慢点儿,今儿风大,别吹跑了孩子的心意”。
车窗外的桃花落进车窗,落在小朋友的纸飞机上。王阿姨摸着身边的枣泥糕盒,轻声说:“老头子,现在来看你可方便多了。”归山的班车从来不是辆普通的车——它载着刚熬好的粥,载着给亲人的信,载着小朋友的纸飞机,把生者的牵挂稳稳送到山脚下。那些问“有班车吗”“多少钱”的人,其实问的是“能不能多陪陪他”,而陵园的回答,是用每一趟准时的车、每一次贴心的帮忙,把这份心意轻轻接住。
上星期遇到常坐班车的李婶,她举着刚买的菊花说:“以前坐公交要转三趟,现在班车直接到门口,省得我跟闺女抢着搬东西。”司机师傅笑着接话:“婶儿,您那盆多肉我帮您搬,别闪着腰。”车启动时,风把李婶的白发吹起来,她望着窗外的山,说:“你看,山上的树又绿了,跟他在的时候一样。”
归山的班车还在跑,从春到秋,从晨到暮。它穿过城市的车流,穿过山间的风,把“思念”两个字,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便利。下次再有人问“归山陵园有班车吗多少钱”,不妨告诉他:有,18块钱,能载着你的心意,直达亲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