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春寒,九公山的山樱刚绽出第一簇粉,清明的脚步就近了。住在山脚下的王阿姨早早就起来收拾,把丈夫的旧外套叠得整整齐齐,又装了一盒他爱吃的桂花糕——今年她比往年多做了一件事:前一天晚上在微信上预约了清明上午的时段。

“去年可遭罪了。”王阿姨坐在门槛上剥毛豆,跟路过的邻居念叨,“我抱着老周的照片,在山脚下等了一个半小时,车堵得连人都挤不过去。后来还是工作人员扶我上了接驳车,说‘阿姨您别急,我们帮您留着位置’。”其实不止王阿姨,去年清明假期第一天,九公山的进山公路堵成了“长龙”,最夸张的时候,从山脚下的牌坊到纪念林入口,三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小时。有的家属急得掉眼泪,有的孩子饿哭了,工作人员拿着矿泉水和面包跑前跑后,嗓子都哑了。也是从那时候起,管理处决定今年清明必须预约——不是为了“卡人”,是想让每一份想念都能更从容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清明节必须预约-1

预约其实一点儿都不麻烦。打开微信,搜“九公山长城纪念林”公众号,底部菜单栏点“清明预约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随行人数,选好日期和时段就行。每天上午8点放未来3天的号,比如想4月5号去,就得4月2号早上8点抢。不过也不用太着急,管理处说每天放了足够的号,只是分了时段,比如8:00-10:00、10:00-12:00、13:00-15:00,这样错峰进山,就不会堵在路上了。还有个小窍门:尽量选早一点的时段,山上的空气更清,松针上还挂着露水,连风里都带着松脂的香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清明节必须预约-2

预约成功后,手机会收到一条短信,上面有预约码和注意事项。一定要记得带身份证——入口处的闸机需要刷证核验,不然进不去。山上不让烧纸,只能用鲜花,门口的小摊位上摆着刚摘的向日葵和白菊,都是附近花农种的,花茎上还带着晨露。去年有个穿连帽衫的小伙子,抱着一盒茉莉花茶站在墓碑前,倒了一杯在石桌上,说:“爷爷,我帮你泡了茶,还是你以前爱喝的牌子。”旁边的工作人员没拦着,只是悄悄递了张纸巾给他——有些想念,不用烧纸,一杯茶就够了。

九公山长城纪念林清明节必须预约-3

九公山的纪念林和别处不一样。它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墓碑群,而是顺着山势“长”出来的:有的墓碑靠在长城砖边,墙缝里还长着几株狗尾草;有的藏在松树林里,松针落下来,盖在碑面上像层软毯子;还有的能看到远处的烽火台——那是一位作家给父亲选的位置,他说:“父亲以前是军人,抗美援朝的时候去过朝鲜,最喜欢跟我讲长城的故事,说‘等我老了,要埋在能看到长城的地方’。”所以每年清明,作家都会带着女儿来,坐在碑前读自己写的文章:“爸,今年我写了篇关于长城的散文,发表在杂志上了,你听听……”风把纸页吹得哗哗响,像有人在点头。

其实预约从来不是“阻碍”,而是“温柔的提醒”。就像山脚下的樱树,每年都准时开花;就像工作人员提前摆好的石凳,擦得干干净净;就像王阿姨今年不用再在路边等——她抱着丈夫的外套,顺着缓坡往上走,风里飘来桂花香,那是她特意带的,老周以前最爱的味道。樱花瓣落在她肩头,像有人轻轻拍了拍她的背,说:“我在这儿呢。”

清明不是悲伤的堆砌,是带着想念去见想见的人。预约只是多了一步手续,却让这份想念更从容。风里的樱花瓣飘下来,落在墓碑上,落在桂花糕盒上,落在每一个来赴约的人肩头——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温柔,都在这从容里,慢慢铺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