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张阿姨在德胜门箭楼北侧等车——她要去归山陵园看去世的老伴儿。"上次坐班车还是去年冬至,司机师傅帮我拎了两盒鲜花,这回我记着提前10分钟来。"阿姨摩挲着手里的黄菊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温柔的期待。归山陵园坐落在昌平南口镇的山脚下,像一块被山风捂热的"牵挂坐标",而连接市区与这片"坐标"的班车,成了很多家属最安心的选择。
说到归山的班车,最常用的发车点就是德胜门箭楼北侧的公交场站——这儿是北京往北的交通枢纽,连带着班车都沾了些"烟火气"。早8点第一班车准时驶出,蓝色车身上印着"归山陵园"的白色LOGO,像给思念贴了张"专属邮票"。之后每隔40分钟发一班,直到中午12点;下午返回的车从陵园门口出发,最晚一班是4点半,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陵园会提前在公众号加开1-2班晚班车,去年我就蹭过5点的末班车,司机师傅还递了杯温水:"今儿风大,喝口热的缓缓。"
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路线细节。班车从德胜门出发,顺着京藏高速一路向北,路过昌平西关环岛时能看见路边的老槐树,再往前就是南口环岛——这时候离陵园只剩10分钟车程了。全程不会乱停,除非有家属提前跟司机打招呼,但大多时候是"直达"——毕竟归心似箭的人,最怕绕路。对了,班车的辨识度特别高:蓝色大巴身、白色陵园LOGO,窗户上还贴着淡绿色的路线图,就算站在站点里看手机,抬眼也能立刻认出来。
坐班车的小技巧,都是家属们口口相传的"经验"。比如不用预约,但节假日得早来——去年清明我7点半到德胜门,已经有二十多个人在等了,晚10分钟就只能坐下一班;比如车上有穿红马甲的工作人员,带大件祭扫用品(像鲜花篮、纸扎)可以找他们帮忙放后备箱,省得自己搬;再比如陵园门口的班车点有个蓝顶小亭子,里面有热水和塑料椅,等车时能歇会儿,上次我陪阿姨进去,里面还有个大姐在织毛衣,说是"等闺女出来,她去给爸擦墓碑了"。对了,要是自驾的话,可以把车停在南口的公共停车场(一天10块钱),再坐班车进陵园——毕竟节假日陵园里的停车位比"胡同里的共享单车"还紧俏。
其实坐班车最动人的,是那种"同频的温暖"。上次我旁边坐了个小伙子,抱着个装着骨灰盒的木盒,司机师傅特意把他的座位调到了前排,说"这儿稳当";前面的阿姨跟邻座唠:"我家老头儿生前就爱坐公交,说能听人唠嗑,现在坐班车倒像跟他一块儿出门似的。"车窗外的京藏高速掠过一排排白杨树,风把窗帘吹得鼓起来,像谁轻轻拍了拍你的肩——原来最贴心的路线,从来不是"最快",而是"最懂"。
归山的班车很慢吗?不,它刚好装下所有的思念;归山的班车很远吗?不,它从市区的烟火里出发,直抵心里最软的那块"山"。下次要是你去归山,不妨试试坐班车——说不定能遇见个跟你唠两句的阿姨,说不定能收到司机师傅递来的温水,说不定能在风里,听见故人说"我在这儿等你呢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