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后台总有读者留言问,“中华永久陵园全国有几个?”其实这个问题里藏着个挺有意思的小误会——中华永久陵园压根不是什么全国连锁的公墓品牌,它是北京城北燕山脚下,一处藏在松涛里的“老园子”。
走在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的昌赤路上,往西北方向拐进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,没多远就能看见中华永久陵园的门楣。朱红色的门框上嵌着烫金的园名,门两侧的石狮子还是二十年前开园时摆的,鬃毛上落了点青苔,倒添了几分岁月的温厚。园子里的布局像座小园林,主干道两旁种着两排高大的油松,树龄都快三十年了,枝桠交织成一片绿色的穹顶。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掠过碑石,偶尔有几只灰喜鹊落在枝头,歪着脑袋看路过的人——这里没有想象中公墓的冷寂,倒像个被时光慢下来的角落。负责园区维护的张师傅说,春天的时候,园子里的玉兰会开得满树雪似的,常有老人带着孩子来认“爷爷的玉兰树”,“去年有个小姑娘蹲在碑前,把攒了一年的糖纸贴在碑座上,说奶奶生前爱收集糖纸,现在要帮她存着。”
为什么会有“全国几个”的误会呢?大概是“中华”“永久”这两个词太有辨识度。“中华”连接着血脉里的归属感,“永久”又戳中了人们对“陪伴”的执念,于是很多人下意识把它当成了“全国通用”的招牌。其实全国各地倒真有不少名字里带“永久”“中华”的陵园,比如上海的永福园陵主打生态葬,墓碑藏在樱花林里;广州的银河公墓紧挨着越秀山,老广们常说“这儿能听见山上的粤曲”;成都的磨盘山公墓有片银杏林,秋天的时候金黄的叶子能盖满整座山坡——但这些陵园和北京的中华永久陵园半点儿关系都没有,每个园子都是扎根在当地土地里的“独一份”,就像每个逝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说到这儿倒想多聊两句:大家找陵园时,与其盯着“名气”或“连锁”,不如先摸清楚三个“底线问题”。第一是合法性——一定要看民政部门颁发的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没有这个的“黑公墓”再便宜也不能碰,毕竟“永久”的前提是“合法”;第二是“适配性”——如果逝者生前爱养花,就选有花坛葬、树葬的园子;如果生前喜欢安静,就避开靠近主干道的区域;要是老人一辈子离不开烟火气,选挨着居民区的陵园也没什么不好,至少清明祭扫时能听见隔壁早餐铺的包子香;第三是“服务温度”——比如有没有24小时的咨询热线,清明祭扫时会不会提供免费的鲜花和清洁工具,甚至有没有人愿意听你讲两句逝者的故事——去年我在中华永久陵园遇到个工作人员,帮着一位阿姨把老伴的照片贴在碑上,还跟阿姨说“叔的眉毛画得真精神,像我爷爷年轻的时候”,阿姨当时就红了眼睛,说“这孩子懂事儿”。
北京的中华永久陵园里,我见过最特别的一块碑是位老教师的——碑身刻着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,碑前摆着个陶制的小花盆,里面种着他生前最爱的太阳花,是他的学生每年清明来换的。花盆上还贴着张泛黄的纸条,写着“李老师,今年的太阳花开得比去年还艳”。其实不管陵园叫什么名字,能装下逝者的牵挂、能让生者有处可念,就是最好的“永久”。就像园子里的老松树,不管风怎么吹,根都扎在土里;不管过多少年,枝桠都朝着天空生长——那是生命最本真的“永久”,和名字无关,和地点无关,只和“心意”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