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车窗,当导航提示“已到达金山陵园”时,我和舅舅刚绕过最后一道山弯——这座藏在京郊燕山余脉里的陵园,连入口的石牌坊都沾着些晨露的温润,门两边的银杏树上,还挂着晨练老人系的红丝带。舅舅攥着外婆的照片,抬头望了眼山腰的油松林:“你外婆生前就爱听松涛声,这儿倒符合她的脾气。
接待处的玻璃桌上,摆着本翻得起卷的价目表,舅舅凑过去扫了眼,皱起眉头:“怎么从3万到30万都有?”接待的李姐笑着递来一杯茉莉花茶:“叔,这跟您买老房子一个理——位置、户型、装修,哪样不影响价?”原来金山陵园的墓位价格跨度不小,最便宜的是入口处的生态树葬,用可降解骨灰盒埋在银杏树下,墓碑是块刻着名字的小金属牌,才3万出头;贵的是半山腰的艺术墓,比如那座“云鹤归”,用不锈钢拗成仙鹤展翅的造型,碑身是整块汉白玉,报价28万。舅舅看中的“松涛居”立碑墓,在半山腰的阳面,背后是成片的油松林,前面能看见山脚下的人工湖,风一吹,松针簌簌落进湖里,报价18万——李姐说,这“阳面+靠山+近水”的“三吉位”,是陵园里的“爆款”,每月能卖出去五六座,好多客户提前三个月就预订。
“您别光盯着总价,得扒开细节看。”李姐翻开一本贴着照片的文件夹,指着一张汉白玉墓碑的图片说:“比如材质,汉白玉比普通花岗岩贵3万,您看这纹路,跟羊脂玉似的,十年都不会长青苔;刻字要是选鎏金工艺,每字加200块,您要是刻‘先慈张秀兰之墓’七个字,就得加1400;还有每年的管理费,虽然不多,每年120块,但得算进长期开销——上次有个客户,买了15万的墓,光鎏金刻字就花了3000,回头说‘早知道选机器刻了’,可机器刻的没鎏金亮堂不是?”舅舅摸着下巴点头:“原来还有这些‘隐藏款’费用?我还以为买个墓位就完事了。”李姐笑着摆手:“更要紧的是‘合心意’——上个月有个阿姨,选了‘竹影轩’的艺术墓,造型是个竹编的小篮子,碑身是用老竹子做的,才12万,她说‘我妈生前爱养竹子,每天早上都要给阳台的竹子浇水,看见这个墓,就像看见她蹲在阳台的样子’;还有个做建材的大哥,选了家族墓,能放4个骨灰盒,报价25万,他说‘这样爷爷奶奶、爸妈都能凑一块儿,比分开买省事儿还省钱’。”
其实金山陵园里的“老主顾”都有个共识:选墓不是选“贵的”,是选“能装进回忆的”。比如门口的保安大叔,他父亲的墓就在入口处的草坪葬区,把骨灰撒在草坪里,碑是块刻着名字的鹅卵石,才5万,他说:“我爸生前是足球教练,每天都要去小区草坪上踢两脚,现在埋在草坪里,就像还在踢足球似的;”还有卖水果的周阿姨,她选了“梅香阁”的立碑墓,在西北角的梅树底下,报价15万,每年冬天梅花开的时候,她都会带一壶热茶,坐在墓前说:“妈,您看这梅花开得比去年还艳,跟您当年在阳台种的那盆一样。”
离开的时候,舅舅站在“松涛居”的墓位前,伸手摸了摸石碑上雕刻的松枝纹路,风裹着松针的香气吹过来,他对着外婆的照片轻声说:“妈,这儿风里都是松涛声,跟您在老家的后山一样。”李姐在旁边轻声说:“叔,您要是定下来,我帮您留着这个位置,下周就能签合同。”舅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