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的北京,秋风吹得京藏高速旁的白杨树哗哗响时,不少人会驱车往北,去延庆八达岭镇的中华永久陵园。那时候陵园门口的银杏树正落黄叶子,顺着青石板路走进去,松针的香气裹着桂花香飘过来,远处的八达岭长城在雾气里露出轮廓——这样的环境,让它成了当年很多北京家庭考虑身后事的“候选名单”top3。

中华永久陵园的位置是它的“先天优势”。离市区50公里,开车1小时出头,比昌平的某些陵园还近。2016年的时候,北京周边陵园的“通勤成本”已经成了选墓的重要因素,很多子女不想以后扫墓跑2、3个小时,所以中华永久陵园的位置就显得很“香”。再加上陵园里的环境,侧柏种了有十几年,都长到2米多高了,墓区之间的绿化带里种着月季和菊花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,秋天也有桂花的香气,这样的环境,让“扫墓”不再是件让人压抑的事。

说到2016年的具体价格,其实分的很清楚。最接地气的是生态葬,树葬或者花坛葬,价格在1万到3万之间。这种墓没有传统墓碑,把骨灰埋在树下或花坛里,立个小铜牌刻名字,当时因为殡葬改革推“生态葬”,选的人不少,尤其是在意环保的家庭。比如树葬区的“常青园”,2016年的价格是2万8,花坛葬的“春满园”区是2万5。然后是传统立碑,大多数人的选择,价格3万到8万不等。举个例子,“福泽园”区1.2平米的花岗岩立碑,刻字加底座总价4万8;“御景园”区1.5平米的汉白玉立碑,带浮雕要7万5。艺术墓更贵,定制款比如钢琴形状的墓碑,要12万以上,数量不多,主要是家庭有特殊需求的才选。

那时候价格的门道,藏着市场和政策的变化。2016年殡葬改革力度大,生态墓销量比2015年涨了20%,但价格没怎么涨,因为有政策补贴。传统立碑因为土地成本涨了15%,价格跟着贵了。还有市场需求,2016年北京老龄化严重,去世人数多,陵园需求量大,中华永久陵园作为老牌陵园,价格自然往上走。另外服务是“隐形价值”,当时提供一对一顾问、免费安葬仪式、代祭服务,这些让很多家庭觉得“贴心”,愿意多花钱。

2016中华永久陵园的价格-1

当时选这里的人,都有自己的“小九九”。张叔叔2016年给母亲选了6万的传统立碑,说对比过顺义的陵园,那里杂草比人高,中华永久陵园每天有人打扫,墓碑锃亮,母亲爱干净肯定喜欢。李阿姨选了2万5的花坛葬,儿子在上海工作,陵园会帮着照顾花坛,每年发照片,她放心,价格也不贵。还有个朋友选了4万8的立碑,说离市区近,以后扫墓不用跑太远,周末就能来。

现在回头看,2016年的中华永久陵园价格,不是一串数字,是那个时代的“思念密码”。有人在意环境,有人在意服务,有人在意价格,但归根结底,都是想给亲人找个“舒服”的地方。那些价格背后,是人们对“身后事”的理解——不是要多贵的墓碑,是要一个能安放牵挂的地方,一个让子女放心、让自己安心的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