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十月末,街头的银杏叶刚染成蜜色,有些人心头的牵挂却早飘向了远郊——比如位于昌平区兴寿镇桃峪口村北的天山陵园。
说起这个地址,其实不算难找,但第一次去的人总容易被“桃峪口村北”这个说法绕一下。其实顺着桃峪口水库的边儿往山里走,远远就能看见陵园入口的汉白玉牌坊,上面刻着“天山陵园”四个金字,虽然不算华丽,却透着股稳当劲儿。我第一次去是去年冬天,跟着导航走,穿过桃峪口村的小巷子,两边都是矮矮的农家院,院墙上爬着干枯的牵牛花藤,门口摆着几个晒干的玉米棒子,像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。走了大概10分钟,就看见那扇牌坊了,门口的保安师傅笑着问“找哪位?”,语气像邻居家的大叔,瞬间就把心里的紧张吹散了。
交通方式其实挺多的,看你怎么方便。如果坐公共交通,从市区出发的话,先坐地铁5号线到天通苑北站,出来转昌20路公交,到桃峪口村站下车,往西北方向走15分钟左右——路上会经过一片桃园,春天的时候满树桃花开得热热闹闹,现在虽然只剩枝桠,但风一吹,还能想起春天的香气。要是自驾更方便,走京承高速到昌金路出口,再转桃下路,跟着导航走就行,陵园门口有个挺大的免费停车场,不用怕没地方停。我上次自驾去,停车场里停了不少车,有北京牌照的,也有周边河北牌照的,看来不少人都是专门过来的。
其实天山陵园的地址能被这么多人记住,不只是因为好找,更是因为它的环境让人安心。它背靠着燕山余脉的小山坡,山坡上种满了侧柏,四季都是绿色的,像给陵园撑了把大伞;前面对着桃峪口水库,水面波光粼粼的,有时候能看见几只鸭子游过来,嘎嘎叫两声,连陵园里的风都变得温柔了。陵园里的小路都是用青石板铺的,每块石板都磨得发亮,应该是走的人多了。路边的石凳上刻着“静思”“念亲”这样的字,有时候会看见有人坐在上面,手里拿着一张老照片,默默看着远方——或许他们看的不是远方,是照片里的人曾经的模样。
上周再去的时候,碰到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手里拎着一盒稻香村的枣泥糕,说是她老伴儿生前最爱的。她顺着石板路走,每走几步就停下来摸一摸路边的松树,说“去年春天我在这儿种了棵小松树,现在应该长高了吧?”走到第三排墓碑的时候,她蹲下来,把枣泥糕放在墓碑前,用袖口擦了擦墓碑上的灰尘,轻声说“我给你带了枣泥糕,还是原来的味儿,你尝尝。今天坐公交来的,转了两趟车,可是我记得路,不用问人——你以前总说我路痴,现在我能自己找到这儿了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,为什么很多人要找天山陵园的地址——不是找一个冰冷的坐标,是找一个能和想念的人“见面”的地方,是找一份心里的踏实。
其实不管是坐公交转几趟车,还是自驾走几十公里,只要走到天山陵园的汉白玉牌坊下,看见里面的老松、安静的墓碑,还有水面上飘过来的风,心里的牵挂就有了落点。就像那位阿姨说的,“只要能找到这儿,就能找到他”——这大概就是地址最温暖的意义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