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飘进窗缝时,我正蹲在抽屉前翻奶奶的旧围巾——藏青色毛线织的,边角还绣着我小学时画的歪太阳,那是去年清明从西静园回来时,沾在上面的桂香还没散。想起去年没预约就跑过去的傻事,我赶紧抓起手机打开“北京市西静园公墓”公众号,指尖在“清明祭扫预约”按钮上顿了顿,这次可得把“流程”摸清楚。
去年清明天刚亮,我拎着奶奶爱吃的糖藕往西静园赶,结果到了门口才傻了眼:没预约的要在临时登记点排大队,磨磨蹭蹭半小时才进去,等找到奶奶的墓碑时,太阳都升得老高,糖藕的甜香散了大半,我蹲在碑前擦汗,连跟奶奶说句话都急吼吼的。今年学聪明了,提前三天就守着公众号抢预约名额——其实操作真不难,我手把手教你:打开公众号,点底部“祭扫服务”,选“清明预约”,填身份证号(得用真实的,不然进不去)、祭扫日期(我选了周四上午,避开周末高峰)、同行人数(我和爸妈,刚好三人),还勾了“需要停车位”——上次找车位绕了三圈,这次提前约好,踏实。填完点提交,手机叮的一声收到验证码,输入后跳出“预约成功”的页面,我把截图发给爸妈,备注“这回不用急着赶早啦”。
祭扫那天清晨,我们七点就到了西静园。门口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,笑着核对预约码:“叔叔阿姨,这边走,停车位给您留好了。”爸爸把车停进梧桐树下的车位,说:“今年这效率,比去年强十倍。”沿着青砖路往里走,两旁的松树抽着新芽,保洁阿姨正在擦石凳,路过便民服务点,志愿者递来温热的矿泉水:“喝口水再走,里面有台阶,慢点儿。”妈妈接过杯子,指尖裹着暖,说:“这服务真贴心。”找到奶奶的墓碑时,石台上的晨露还没干,我把糖藕轻轻放下——这次用保温盒装着,还热乎着。爸爸蹲下来擦墓碑上的灰尘,轻声说:“妈,我们带了糖藕,还是您爱吃的那家。”我想起奶奶坐在院子里剥毛豆,阳光穿过桂树的影子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,她抬头笑:“囡囡,等会给你留一碗。”风突然吹过来,吹得我衣角的桂香飘起来,好像奶奶在摸我的头。
快十点的时候,我们准备离开。走到门口,看见没预约的人又排起了长队,我回头望了眼奶奶的墓碑,桂香顺着风飘过来,裹着糖藕的甜香。妈妈攥着我的手说:“今年没排队,没累着,能好好和你奶奶说说话,真好。”我望着远处的梧桐树,树叶沙沙响,像奶奶的声音。原来预约不是麻烦,是给思念留够时间——不用急着赶队伍,不用慌着找车位,就能安安静静地陪亲人坐会儿,把没说的话慢慢说,把没递的糖藕捂热乎。
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旧围巾,桂香还在。今年的清明,因为提前预约,变得格外安心。离开时,阳光透过树影洒在门楣上,我望着西静园的牌子,突然觉得,那些流程里藏着的,是对生者的体贴,更是对逝者的尊重——让每一次思念,都能好好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