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风里飘着槐花香,我抱着束白菊往八达岭陵园走,路口的志愿者穿红马甲举着牌子:“预约的朋友往这边走”。想起去年挤在人群里找入口的慌乱,今年的脚步居然有点轻——毕竟,这次我提前三天就约好了。

去年清明那场面,我现在想起来都犯怵。陵园入口的队伍排了半公里,张阿姨扶着腰站在太阳底下,手里的纸钱被风卷走两张,她踮着脚去捡,差点摔着;工作人员小周举着扩音器喊“大家别挤”,嗓子哑得像砂纸;我好不容易蹭到我爸的墓碑前,刚说“爸,我带了您爱喝的茶”,后面就有人推我胳膊:“姑娘,快着点,后面还有人呢”。后来听陵园王经理说,去年单日涌进来三万多人,远超陵园五千的承载量——别说祭扫了,连安全都成问题。今年强制预约,就是想把人数降下来,让每个人都能好好和亲人说说话。

八达岭陵园清明节必须预约-1

其实预约真没想象中麻烦。我上周帮李奶奶试了回:打开“八达岭陵园”公众号,点底下“清明祭扫”,选日期(比如4月5号)、填姓名身份证,再传个健康码,点“提交”,手机立马收到条短信“预约成功”。李奶奶一开始怕自己不会弄,我说“您带身份证去陵园门口,有志愿者帮您办线下预约”,她才放下心。对了,预约还能选时段,早8点到10点人最少,太阳也不晒,特别适合带老人。

昨天陪李奶奶去,果然顺得很。到门口刷身份证,闸机“叮”一声开了,志愿者小吴笑着迎过来:“奶奶,我带您去2区”。路过“文明祭扫兑换点”,李奶奶掏出包里的纸人纸马,换了束非洲菊——陵园今年不让烧纸了,换的花都是当天摘的,鲜得能掐出水。到了她儿子的墓碑前,李奶奶用袖子擦了擦碑上的灰,轻声说“强子,妈来了,今年不用挤了,能多陪你唠唠”。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我站旁边,听见远处有鸟叫,没有去年的吵闹,只有风裹着花香味儿,慢慢飘过来。

以前我总觉得“必须预约”是给人添麻烦,直到昨天才懂——它不是“限制”,是“给怀念留空间”。去年挤得满头大汗,祭扫像完成任务;今年预约了,能慢慢走,好好看:我爸墓碑旁边的小松树,是去年我种的,现在长到我腰高了;碑上的青苔,我用湿纸巾擦了擦,露出底下“爱女小棠”的刻字;我把带来的碧螺春倒在杯子里,放在碑前,闻着茶香,想起小时候他教我写毛笔字的样子。陵园的护士小孟说,今年预约系统还加了“云留言”,要是来不了,能在线写句话,工作人员会帮着念给亲人听——我给我爸留了句“爸,今年的茶比去年的浓”,不知道他能不能听见。

走出陵园的时候,夕阳把槐花落进我空花篮里。旁边有个小朋友举着纸鸢跑,喊“妈妈,我看到爷爷的墓碑了!”他妈妈笑着说“慢点儿,预约了不用急”。风里没有去年的慌乱,只有白菊香和轻声的说话声。原来清明不是“赶时间”,是“好好告别”——而预约,就是给这份“好好”,多留一点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