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漫过归山陵园的门槛时,我正蹲在门口的台阶上系鞋带。卖白菊的阿婆把花束理得整整齐齐,花瓣上沾着晨露,见我看她,笑着递过一支:"刚摘的,鲜得很。"我接过花,跟着晨练的老人往陵园里走——这是我第三次来归山,不为别的,就想替读者问清楚:"归山陵园还有墓地吗?"
穿过两排高大的侧柏,我找到位于办公区的服务中心。玻璃门上贴着"墓地咨询请上二楼"的粉色纸条,推开门时,值班的李姐正捧着保温杯翻台账。听说我的来意,她放下杯子翻了两页:"目前还有少量墓地,但得看类型——传统的立碑墓剩下不到十块,都在山腰的第三区,位置偏一点,但能看见山下的水库;生态葬的席位还多些,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都有,最近问的人不少。"她指着墙上的园区平面图,指尖落在"生态纪念林"的区域:"你看,这片松树林里的树葬位,上个月刚新增了二十个,昨天还有对老夫妻来定,说以后和松树一起'守着山'。"
其实不用李姐说,我也能感觉到归山的"紧"。作为济南东边离市区最近的经营性陵园,归山的位置太讨喜——顺着经十东路往东,半小时就能到,门口有公交站,停车场能停几十辆车。李姐说,开春以来,每天都有三四个家庭来问墓地,"有的是老人自己来选,有的是子女替父母打听,上周还有个小伙子,抱着父亲的照片坐了一上午,就想要个能晒到太阳的位置。"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,山腰的墓碑间有几个工人在整理草坪,新翻的泥土里,几株野菊正冒出嫩芽。
"不是没有,是要慢慢来。"李姐拿起桌上的《生态葬宣传册》翻给我看,封面上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,树下刻着小字:"每一棵树,都是生命的延续。"她告诉我,归山从去年开始就主推生态葬,一方面是响应"节地生态"的号召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更多家庭留机会:"树葬的费用只有传统墓的三分之一,花坛葬更便宜,而且每年清明,陵园会组织工作人员给生态葬的位置浇浇水、修修枝——你看那边的玉兰树,去年葬了位老师,现在花开得可旺了。"说话间,门被推开,进来一对穿藏青外套的老夫妻,手里攥着户口本,开口就问:"姑娘,我们想定树葬,能选那棵老槐树底下的位置不?"李姐笑着迎上去,桌上的宣传册被风掀起一页,露出里面的照片:一群孩子在生态林里挂祈福卡,红丝带飘得很高。
离开服务中心时,我特意去看了看门口的公告栏。新贴的通知上写着"近期墓地咨询量较大,请提前拨打0531-XXXXXXXX预约",下面还附了办理须知:带本人身份证、亲属关系证明,现场选位需配合工作人员引导。风里飘来食堂的饭香,我顺着台阶往下走,看见刚才的卖花阿婆正给一位年轻人包花,白菊里加了几枝尤加利,香气清淡。年轻人接过花,转身往陵园里走,背影融进晨雾里,像极了每一个来这里寻找"归处"的人。
其实归山的答案从来不是"有"或"没有"——它是松针上的晨露,是生态林里的新绿,是老夫妻选树葬时的笑,是年轻人抱着花束的背影。就像李姐说的:"陵园不是'卖地'的地方,是装怀念的盒子。"不管是立碑墓还是树葬位,装的都是对亲人的心意。走出陵园大门时,我抬头看了眼山顶的天,云很慢,风很轻,远处的水库闪着碎银般的光——或许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一块"地",而是一个能把思念放下来的地方,一个能说"我想你"的地方。
如果你也想知道归山陵园的最新情况,不妨打个电话问问,或者挑个清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