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想起陪妈妈去归山陵园看外婆的那天。清晨的风里还带着点凉,我们拎着装着艾草青团和菊花的布包,站在人民广场站的公交亭下。旁边挤着几个同样等车的人——拄着红木拐杖的老爷爷,抱着一束白百合的姑娘,还有个背着双肩包的小伙子,手里攥着份没拆封的煎饼。大家都往公交亭里挪了挪,目光盯着路口——等着那辆印着"归山陵园专线"的蓝白大巴。常去归山陵园的人都知道,比起自驾绕半小时找停车位,坐班车反而更像"熟门熟路的老伙计"。
归山陵园的常规班车线路藏着不少贴心的小心思。市区里设了三个固定站点:人民广场是起点,每天早上8点、9点各发一班;汽车北站紧随其后,8点15分、9点15分出发;城南的政务中心站也有班次,8点30分、9点30分发车。车子沿着三环快速路走,避开了市区的早高峰,大概45分钟就能稳稳停在陵园正门口。我上周坐的时候,司机师傅还提醒大家"拿好随身物品,陵园里路有点陡,慢着点走"——话音刚落,就起身帮一位阿姨搬下了放在行李舱的大花圈。旁边的阿姨笑着说:"我每周都来,这师傅的声音我都听熟了,比我儿子还念叨。"
到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"特殊日子",班车时间会跟着人心调整。今年清明前一周,陵园公众号就发了通知:人民广场的首班提前到7点,每隔15分钟发一班,直到9点;汽车北站加开了6点50分的早班,专门给那些想"赶头香"的人;就连平时没线路的城东万和城,也临时加开了7点20分的专线——要知道,城东到城西的归山陵园,平时得转两趟公交,加开专线后,不少东边的老人都念叨"政府太贴心"。我有个朋友清明那天坐7点半的车,说车上坐满了人,有抱着小孩的年轻夫妻,有推着轮椅的子女,大家都安安静静的,只有窗外的风裹着桂花香飘进来,像极了故人从前晒在阳台的被子味。
坐班车也有几个"小技巧"要记牢。首先得提前10分钟到站点,尤其是高峰日,晚一步可能就得站着走——毕竟大家都想找个靠窗的位置,路上能看看窗外的梧桐树。其次要认清楚班车标识:车身侧面印着烫金的"归山陵园专线",车头还挂着小灯笼,别把去郊区的"城乡大巴"当成专线。还有老人小孩,最好有人陪着,毕竟车上人多,刹车时容易晃;如果带了大件祭品,比如纸扎的房子或者大束鲜花,可以放在车厢最后的行李舱,司机师傅会帮忙用绳子固定好。对了,陵园门口的咨询台有班车时刻表,要是没赶上预定班次,不妨去问问有没有临时加班车——去年冬至我就赶上过一次,本来以为要等两个小时,结果咨询台打了个电话,15分钟后就来了一辆加班车,车上就我和另外两个阿姨,倒像坐了"专属班车"。
其实坐班车的意义,早就不是"省麻烦"那么简单了。那天陪妈妈下车时,旁边的阿姨拽了拽妈妈的衣角,递过来一块桂花糕:"我家老头爱吃这个,给你家老太太也带一块吧。"妈妈接过,捏了捏阿姨的手说:"我家外婆也爱桂花糕,上次我带了,她肯定闻得到。"风里飘着桂花香,陵园里的松柏沙沙响,像极了外婆从前拍着我后背说"慢着点跑"的声音。原来一辆班车装的不是"乘客",是一串又一串的牵挂,顺着车轮滚过的路,送到每一个想念的人身边。下次再去归山陵园,我还会选班车——毕竟,顺着熟悉的路线走,连风都是暖的,连想念都有了伴。